詩曰:「草隨風動時光移,嶺上石碑依舊在,古道漫步尋芒影,道盡百年多少事。」
再訪草嶺古道是想重拾昔日那份心靈的悸動,喜愛登山的人或許都有相同的看法,那是存在心裡面的價值觀,有的山爬過一次已足矣,有的山卻會想走第二次。就如同重溫舊夢一般,再次走過草嶺古道,景物依舊在,只是拍照的取捨和角度略有不同罷了。這種感覺就好像重新觀看一部自己喜愛的電影,你會依稀記得下一幕的場景和劇情,是如此的扣人心弦,充滿期待。走在草嶺古道上,任憑百折千迴,印象都是極其深刻,熟悉的感覺彷彿昨日。這是一條愈走愈有味道的古道,就好像一壺好茶,品茗之餘,充滿回甘,餘韻不絕,讓人久久無法釋懷。
差不多8點左右搭火車到福隆車站,今天天氣不太穩定,剛下過大雨,出站後往左走經鐵路橋下涵洞,沿著虎子山街直走,沿途皆有指標不必擔心迷路。
水泥路經過一斷垣殘壁的古厝
遇叉路前方是一清修之地,往草嶺古道之路在水泥路右側的小徑。
經過一大片的竹仔林
過橋,回望適才從白色建築後下山,續往遠望坑親水公園。
遠望坑親水公園,有池塘、荷花、小橋流水,田園景致無限,白鷺鷥棲息在牛背上,倏地又翩然飛去。
過遠望坑親水公園後,才真正的草嶺古道的行程,右邊的階梯是通民宅,往啞口要往左邊走過橋。
石板塊堆砌而成的步道,歷經多少歲月,依舊在行人的足下,默默承受先民賦予的使命,提供往來人們通行之便,只是今昔已然有別。昔日的淡蘭古道,引導著先民翻山越嶺,進入蘭陽平原,加速宜蘭地區的開發;今日的草嶺古道,除了提供後人緬懷先民辛勞歷史見證外,尚有休閒健身怡情之功矣。
古道上流傳年代久遠、膾炙人口的跌死馬橋。
清同治六年(西元1867年)劉明燈題字「雄鎮蠻煙」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步道轉為平緩,夾道的樹木,讓這條古道猶如綠色隧道一般,走在其間,非常涼爽。
接近啞口途中,風勢甚大,耳際可以感受到強風吹過呼呼聲響,滿山滿谷的芒草,皆隨著風舞動起來,爬山者走到此地,也是該歇息喘氣、喝水、看風景的時刻了,迎著風,展開雙臂,何不也隨著風,隨著芒草舞動起來,享受嶺上風光,沉浸在大自然的洗禮之中,不亦爽快乎?
據載西元1866年,清總兵劉明燈任臺灣鎮總兵,1867年,劉明燈巡視南、北路營伍,北巡時,經過淡蘭官道的「草嶺古道」。當行進到草嶺遠望坑時,天候突然大變,煙霧四起,伸手難辨。原來此地盛傳有山魔棲息,吞雲吐霧,傷害人畜,商民往來,心懷畏懼,往往躊躇不前,影響古道運作。實則因位在草嶺古道的椏口段,路面狹窄,面臨山谷,氣流到此變得又強又急,故常有商賈人馬被強風吹翻。劉明燈於是就取易經「風從虎、雲從龍」之意,以「虎嘯而谷風至」,「風至而霧散」的道理。劉明燈當以芒花當作筆,就地揮毫此立虎字,命屬下勒刻於巨石上,以鎮風魔。 虎字碑為縣定三級古蹟,為少見的草書碑,氣勢磅礡、字跡凜然。
所謂啞口是指二山交會之處自然形成的凹地,地理學上稱為鞍部。
在此處可以俯瞰東北角海岸線
續往桃源谷,因海拔地勢較高,愈往上行,愈是白霧彌漫。
俯瞰剛才走過之處的涼亭,背景仍是靄靄白霧。
灣頭坑山,海拔616公尺,有1棵2等三角點基石,此處視野不錯,可遠眺龜山島。
走在古道的稜線上隨著山勢起伏,時而上坡、時而下坡,徜徉在藍天白雲與青山綠野之間。
草原上的牛隻是最悠閒的,沒有繩索的束縛,要吃就吃,要睡就睡,不理會過往的遊客。也許這裡原本就是屬於牠門的世界,君不見步道上隨處可見的大坨黃金,芳香撲鼻的氣味,還有揮之不去的蒼蠅,時而在耳際嗡嗡價響。
過涼亭後有叉路,直行約0.2K往桃源谷(大溪線),因去年已走過,今日取左改走石觀音線。
至石觀音寺僅1K卻是一路陡下
到達石觀音寺已有許多遊客在此歇息,下山的路在寺的後方。
天然的石洞內,供奉諸神,洞內光線較暗,拍照要開閃光燈。
離開石觀音寺續行,雖然只剩2.5K即抵出口,感覺卻是一直陡下走了很久,途中遇一位山友自下往上爬來,年約5-60歲左右,心中佩服不已,心想今日若反其道而行,恐怕沒能如此輕鬆。
出口處設有石觀音牌樓
此處就接上了濱海公路,距大里車站2.5K、大溪車站2.6K。
走在濱海公路往大里車站途中,往右望著龜山島是如此清晰而真實,往左仰望天際,草嶺古道稜線上涼亭,依舊可指認明辨。但是此時已經烏雲罩頂,趕緊加快腳步,到達大里車站已將近下午1時,總計今日行程為17.4K/5小時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