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子坑古道是早期番子坑農路未開闢前,當地居民挑揹農作物運往市集的交通要道,步道入口位於龍合橋旁三叉路口停車場內。
原戲評亭已改名為「歡喜亭」,以免與東勢格農路戲評亭(本篇第1張圖)混淆。



古道自停車場內歡喜橋進入,泥土路沿火燒寮溪旁前行,旁有砌石駁坎遺跡,



過橋後,前行約4-5分鐘至溪流處左岸,溪面寬大水勢不小,今日未穿雨鞋,又不想讓鞋襪弄濕,以半踏半跳石頭方式過溪,
終成功到達右岸,好在鞋襪未濕,也沒跌落溪水中,哈哈~



過溪後,林中土路寬大稍有雜草不礙通行,不久過一小水泥橋,復沿溪畔腰繞路而行,



古道隨之爬上山坡間,眼前是山谷梯田菜園,對面山腰處有一鐵皮屋民宅(番子坑16號),直行菜園旁小路後一小段古石階爬上,



石階上來竹欉下有古石厝遺址,即周家古厝,盡皆淹沒在草木之中僅見斷壁殘牆一隅,再從石階走下來,過小木橋後有叉路,
左後方向是往番子坑16號,可接往鷹村橋繞回步道口小O形1圈,於此取右續行,



番子坑古道沿著火燒寮溪上游右岸漸往上爬,古道旁不時可見砌石駁坎及拓墾遺跡,



據說,平溪番子坑(火燒寮)早期是原住民居住地,後來漢人來此拓墾趕走原住民乃遷往更深山之地,故被漢人稱為「番子坑」,
當時,因漢人佔據了原住民土地,其怨氣難平,於是前來偷襲,放火將漢人蓋的屋寮全部燒光,所以地名才被稱為「火燒寮」。



經過林家古厝遺址後古道路徑轉佳,經竹林,過獨木橋,續從山坡間茶園上方繞過,再入樹林間,



環山腰繞小徑沿著邊坡漸往上爬,山坡間蕨類植物生長茂盛,



古道漸轉為平緩,路徑於近日已有清理過,鳥巢蕨寄生在山谷溪畔高高的大樹上,經過一段竹林區來到一處頗具規模古早厝地。



此處即「林通古厝」,今自歡喜橋步道口至此約43分。此為番子坑古道沿途第三處古早厝地,規格之大較前二處有過之無不及,



林通古厝遺址在熱心人士清理後得以重見天日,地上上有早期農業社會民生使用的石磨及陶瓷器皿,見證古道過往的歷史人文,



離開林通古厝遺址,經過除草修徑後的古道相當清幽好走,漸緩坡上行,



上出樹林,左叉路往茶園,樹上掛著一個停止在10:10的小時鐘,退回主線續前行漸緩下,山谷茶園間芒花綻放似火燒燎原火紅,



到達番子坑36號石頭厝,看得出來尚有人居住,莫非隱居深山作閒雲野鶴的樵夫?此中人語云,不足爲外人道也,



續走下產道接番子坑農路取左下行,約24分至鷹村橋,過橋後可續行至番子坑16號民宅,再接番子坑古道走原路回古道口。



因不想再挑戰跳踏石過溪,續走番子坑農路約10分至步道口停車場,完成O形1圈路線(行程時間:1小時48分)。   111111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hyng(小謝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