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6點多來到八堵車站第2月台搭乘開往菁桐的平溪線小火車,刻意早一點出門,因為假日出遊的人較多,想要拍風景照片比較不受干擾。
菁桐車站是平溪線的終點車站,月台上還留著木製的站名牌、候車長椅,略顯斑駁的站名中英文字跡,不知已經歷過多少個寒暑的歲月,褪色的木椅不再光鮮,只是遺留著許多悲歡交集的故事,在曾經來去的遊客記憶之中。
昔日平溪菁桐一帶以產煤為主,而平溪線鐵路興建的最初,也是以運煤為主,從車站一旁的老舊圖資導覽可見,在菁桐車站附近的礦工醫院、鐵路員工宿舍、台陽俱樂部、礦工福利社等,都見證了菁桐地區的閃亮黑金歲月。
跨越鐵路順著登山石階往上走,有木製石底大斜坑指標。石底大斜坑位於菁桐車站對面的高地上,據說是平溪線上最大的煤礦坑舊址,也是全台開採最久、面積最廣、最深的礦坑。
石階上往下回望,剛搭來的小火車停在月台,車長和司機員都已換到後面這一端的車廂,準備開往十分的方向。
筆直緩上的登山步道,沒有其他遊客,一個人走在這條昔日的黑金大道,望著解說牌上的記述,訴說著早期「石底炭」對台灣經濟的貢獻與扮演著關鍵的角色。
礦產事務所四週已是雜草叢生,光天白日感覺有點冷清,地方政府在發展觀光的同時,是否也應思考對於歷史遺址加以整治維護。
在大斜坑下方之選洗煤場於民國92年與太子賓館、菁桐車站同列為台灣百大歷史景點之一。
材料倉庫
石底大斜坑,就是開採煤礦的坑口,據大台灣旅遊網記者張雅姍【石底大斜坑 追憶平溪礦村昔日風光!】一文述:石底大斜坑以傾斜15度的俯角,900公尺的通道自地面斜切至地底,通道可容納高2.5公尺、寬4公尺的雙軌台車同時經過,而斜坑的主要功能是要聯絡石底一坑、二坑、三坑和五坑等礦坑。
石底大斜坑後因石油能源取代,在民國64年正式收坑,掛上鐵鍊,結束了長達半世紀的風光歲月。位於大斜坑右後方有步道通往「捨石山」,想上去瞧瞧,路況愈走愈差,無功折返,於是往下逛煤礦紀念公園。
模擬礦坑,感覺不若幾年前曾訪的巴巴坑道還比較真實。
模擬坑道下來有階梯步道通往下面的鐵路。順著鐵路往平溪方向續行,不久來到菁桐國小。
「巍巍三貂,浩浩大洋,溪水清,源流長,煤礦好,多產量...」,菁桐國小的校歌悠揚傳唱,往菁桐國小的小路上,一面菁桐國小校史解說牌道出本校結合地方特色與人文發展史。
菁桐國小校園一景
日期:99.06.20 天氣:晴
- Jun 20 Sun 2010 15:35
石底大斜坑、菁桐國小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