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完大粗坑古道繼續沿著102公路往不厭亭方向, 出口處設有古道導覽圖。走在102公路上,往下可俯看剛走過的古道路線,由下而上蜿蜒在山谷之間,回顧行走的軌跡,從山下上來經聚落遺址、天橋,還有銜接102公路的戰備步道,皆歷歷在目,這種成就感是屬於爬山者心中最大的驕傲。



102公路此段又名瑞雙公路,顧名思義就是銜接瑞芳到雙溪的公路,翻山越嶺於山腰稜線之間,從大粗坑步道出口至金字碑古道入口至少有2.5公里,環繞著大粗坑的山谷而行,隨著步伐邁進,與不厭亭的距離也由遠而近。

回首俯瞰大粗坑聚落遺址與剛才行經路線

不厭亭位於瑞芳鎮與雙溪鄉之交界,公路的另一旁為軍事管制區,入亭內居高臨下,展望甚佳,不亦快哉!瑞芳雙溪一帶的鄉鎮景色一覽無遺,乍見崇山峻嶺俯首稱臣屈膝足下,名符其實真箇是百看不厭 。





大粗坑古道全長1.7公里,金字碑古道有1.8公里,而銜接2古道的102公路至少有2.5公里,感覺路途遙遠而漫長,過102/22 公路里程標續前行,不久就可望見古道入口的牌樓。



金字碑古道歷史久遠,屬於淡蘭古道的一段,據載淡蘭古道是清嘉慶二年間 ,由清朝知府楊廷理所開。路線自暖暖、四腳亭越過三貂嶺,經雙溪、草嶺而進入宜蘭,是當時台北(淡水)至宜蘭(噶瑪蘭)間的陸上通路。

清同治六年,清總兵劉明燈巡路至此,有感山路崎嶇難行,常有濃霧,於是在山壁上題七言律詩一首,以鎮嚴峻氣候,並貼上金箔,後稱之為「金字碑」。

自公路旁牌樓進入古道,沿著狹窄的山壁而上。再往前不遠即到達鞍部的探幽亭,地上有座石塊打造的土地公廟,看起來年代相當久遠,另外探幽亭前尚有一石碑,碑文已模糊不清,僅可辨識「奉憲示禁」四個大字,





探幽亭前豎立「奉憲示禁」碑 ,據查係清代官方設置用以告示往來人民、官兵禁止砍伐樹木、私挖煤灰或勒索...違者立斃!

鞍部亭前往下俯看風景甚美,瑞濱外海一帶景色盡收眼底。

探幽亭之後續行古道而下,約8分鐘到達金字碑,

金字碑碑文均以篆文刻寫道:
雙旌遙向淡蘭來,此日登臨眼界開,大小雞籠明積雪,高矮雉堞埉奔雷,穿雲十里連稠隴,夾道千章映古槐,海上鯨觬今息浪,勤修武備拔良才。
同治六年冬 台鎮使者劉明燈北巡過此題並書


踩著輕鬆的步伐,行走在林蔭之下,不過石階
上的青苔和落葉,使古道更顯得冷清。

石階下來接水泥路,地上有2010台北縣登山健行節拓印柱 ,行程已接近尾聲了。
 




金字碑古道登山口

淡蘭橋--位於登山口前

沿猴硐街返回車站已近中午時分, 等候火車同時順便解決民生問題,站前的小街假日遊客不少,小鎮民風純樸,古早味麵店任君取捨,有米粉、粄條、麵、豆干、海帶、肝連加滷味。

來一碗清爽不油膩的湯粄條,添加少許油蔥、芹菜和韭菜段佐味,湯鮮味美,粄條軟Q,嗯~~不錯吃。

再切一份豆干+海帶,加上辣椒醬,哇咧滷得架夠味,就這樣把午餐解決了!買單多少?55元而已 。

日期:99.10.23 天氣:晴 里程/時間:約8公里/3小時
行程記錄:08:26侯硐車站→08:33介壽橋→08:43煤礦博物園區服務中心→08:46九芎橋→08:54淡蘭橋分岔路→09:06大粗坑古道登山口→09:31聚落遺址(大德宮)→09:35步道天橋→09:48大粗坑古道102公路口→10:12不厭亭→10:27金字碑牌樓入口→10:32探幽亭→10:40金字碑→10:56拓印柱→11:07金字碑步道口(淡蘭橋)→11:25侯硐車站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hyng(小謝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