燦光寮古道與貂山古道都是雙溪、牡丹一帶通往草山戰備道,續銜接瑞芳、九份的古道路線,貂山古道我已走過多次,
今天我與Fuli二人第一次同行燦光寮古道,步道入口位於牡丹溪旁,入口處設有路線圖、指標,左側水泥產道緩上是往貂山古道。
取直行土石路依指標往燦光寮山方向,地上有汽車行走痕跡,牡丹溪水聲淙淙,沿溪而行,約8分鐘至攔砂壩。
燦光寮古道於攔砂壩處開始起登,分為左右二線,今天計畫左上至樹梅礦場再右下,採8字形路線一圈,連日下雨,水漫溪壩,越溪而過。
攔砂壩處也是民生水源,許多當地人家水管由此接取,從牡丹溪旁左側爬上,開始今日古道尋幽。
古道看來有清理過,路徑十分清幽,保留原始風貌,部分溪岸旁設有繩索護欄,沿溪漸往上游,坡度不大。
攔砂壩處約15分鐘後至一廢棄水泥房屋,隱身在林木荒草之中,屋旁見有鏽蝕鐵管,據說此處即是抽水站(廢棄機房),
以前金瓜石礦場的選洗銅礦,還有礦工洗澡用水,經由此抽水站加壓管路輸送至山頂。
古道幽幽向前行,三月春初,楓樹嫩葉略微淺褐色,看起來也很美,經竹林,沿途有粗大口徑鐵管,是昔日供應礦場用水的遺跡。
一路上走來,感染古道幽然歲月滄桑的洗禮,雖然不是陽光普照好天氣,林間空曠樹木蒼翠,不知不覺已走到廢水壩。
水壩位於步道右側,建於牡丹溪上游,步道旁設有長椅可供遊客休息。
四、五個水泥階上來,站立壩頂上,遠眺草山頂雷達站、反射板,俯瞰牡丹溪,壩頂至溪底約有30公尺以上,深覺以前建造水壩工程偉大,
此水壩興建目的,在於蓄集牡丹溪水,再經由機房加壓供水金瓜石的礦場使用。
我與Fuli二人討論著水壩在當時興建必定很艱辛,因全賴人力搬運鋼筋水泥材料,水壩設計底部較寬呈梯形,十分堅固,
並設有放水閘門,當水位過高時可用以調節蓄水量,忽天空飄下雨來,於是進入林間古道續行。
離開廢水壩續往前,經二處木板橋,沿溪而上,爬上枕木階梯又走溪旁小徑,更顯古道滄桑。
不久,竹林下有叉路,直行越溪是往燦光寮古道右線(計畫回程再走),在此休息一下,取左後方上坡,依指標往茶壺山方向。
叉路之後枕木階步道一路陡上,經木板橋,旁有一縷絹絲清秀瀑布,然後又是枕木階陡上。
枕木階爬上之後,轉為平緩,行走林蔭之間柔軟舒適路況甚佳,簡直是五星級步道。
燦光寮步道里程樁2.1/5.0處有三叉路,無指標,中道直行的樹上繫有許多路條,應該是殊途同歸,便取直行。
三叉路直行約2-3分鐘,至柑仔店遺址,據解說牌載,燦光寮古道,即是軍用道路,也是一條郵舖道路。
解說牌文:柑仔店休息站為早年傳郵古道中繼休息站,自嘉慶17年(西元1812年)於葛瑪蘭(宜蘭)設廳,納入台灣府管轄,
台北─宜蘭間文書的往來逐漸頻繁,而當時晚近的移民,亦逐漸向燦光寮一帶拓墾,形成燦光寮聚落,這條傳郵古道(燦光寮古道),
自柑仔瀨(瑞芳)經九份至燦光寮,接三貂嶺東側,下抵牡丹坑。古道沿途可見早期的聚落遺跡,亦有清代官方設置的郵鋪(燦光寮鋪)及駐兵據點(燦光寮塘),
為古道途中最重要的遺址,柑仔店休息站便是早年傳郵古道之中繼休息站。
行走古道,研讀古道歷史,對於古道有更深的認識,走其來也覺得很有意義。
接下來陸續發現有聚落遺址,枕木階梯一路緩上。
陡上古石階覆滿青苔,略為濕滑,自柑仔店遺址離開後,約15分鐘爬到一處十字叉路,
直行往上是往草山戰備道,取左往樹梅礦場方向,林間空曠處望見岩頂露頭有幾位山友在休息觀景。
步出林間之後,眼前是相當寬闊的土石路,裸露岩層現已停止開採,岩層上草木不生。
我與Fuli二人原本打算尋找一條左路可繞回來時原路的十字叉,再上坡半途左側左側發現一草徑。
進入之後剛開始路跡不明,行走約10公尺,出現一條古樸好走的小路,一時心喜,便順著小路往下走,
結果走到一處電塔之後便無路,只好原路撤退,返回岩礦空地處已過中午,於是在此休息用餐,
今天吃的是貢寮便當,我一邊吃一邊向Fuli說:剛才走那條入口也沒指標、路條,根本是一條台電的保修路,
Fuli回應:有時候好走的路,未必是正確的,尤其是走古道。 103.3.1 陰短暫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