苑裡鎮位於苗栗縣最南端、緊靠台中縣大安溪下游之北岸,東靠火炎山、西臨台灣海峽,素有藺草原鄉、苗栗穀倉之稱。
藺草文化館座落於苑裡鎮山腳社區內,欣賞了對面的稻田彩繪之餘,就近來參觀一下,增進對在地藺草文化的認識與瞭解。


藺草文化館為早期農會倉庫整建而成,面積約330平方公尺。進入館區免費參觀,館前有洪鴦女士雕塑。
解說文道:洪鴦女士為草帽始祖,自幼聰敏靈巧,以耕織為業,1897年受苑裡辦務署長之託,巧手精編第一頂藺草帽問世,自此名聞遐邇,並應聘為手工藝教師。
洪鴦女士廣授草編技藝,對藺草產業文化居功厥偉,典型在夙昔,特立銅像,以資追思。



文人鄭瑞圖作〈藺草原鄉〉詩曰:「搖曳生姿日影斜,秋來允草綻奇葩,綠草褐帽比肩立,苑裡水田是我家」。
走進藺草文化館內,看到遊藺草編織而成的生活用品,不論是男女士草帽、拖鞋、席墊、手提包等,無不精緻典雅,
對於編織者的細工與用心,除了讚佩,還是讚佩。



藺草文化館的櫥窗內,展示苑裡一帶有關藺草栽種、收割、編織乃至手工成品的場景,讓人更深刻體會及觀察到這在地文化產業勤樸的精神。



仔細看看,不同的編織手法,縱橫交叉粗細不同的紋路,在那時代完全都是人工作業的,一頂紳士或淑女的草帽,也不知要耗費多少時間與力氣呀。
昔時流傳的藺草編織歌謠(蔡振豐):「苑裡婦,一何工,不事桑蠶廢女紅,十指纖纖日作苦,得資藉以奉翁姑,食不知味夢不酣,人重生女不生男,
生男管向浮梁去,生女朝朝奉旨甘,今日不完明日織,明日不完繼以夕,君不見千條萬縷起花紋,織成費盡美人力」。似已道盡藺草編織的辛酸心情寫照。



除了從流傳的藺草編織歌謠可對藺草文化梗概稍有認識與感觸外,文化館內也有關於帽席產業興衰史的圖表介紹,
自清雍正五年(1727)以降,歷經日據及台灣光復後的帽席產業興衰都有詳細介紹,有興趣者自可深入鑽研。
藺草曬乾之後編織而成的生活用品,有著淡淡幽香,兼有環保與藝術價值,更是台灣在地的產業文化,可惜自從民國80年代(1991)後,
台灣產業外移,以及東南亞、大陸、韓國之廉價草編工藝品傾銷到台灣,本地帽蓆業者的生存已岌岌可危!  104.8.2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uhyng(小謝) 的頭像
    yuhyng(小謝)

    鳥毛遊記部落格

    yuhyng(小謝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